2/27/2018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

IMG_0421 金門冬之旅的另一大目標,是小島上如時光凍結的眾聚落古厝群。抵達金門機場租了車後,便直奔以美麗閩式老宅與洋樓著稱的水頭聚落。而水頭村的代表地標,首推昔日金門最高建築的得月樓。 IMG_0068 話說叢爾小島金門土地貧瘠,19世紀末金門人開始往東南亞而去另謀出路,稱為「落番」。經商致富返鄉後,首先築起俗稱「番仔樓」、具異國風情的洋樓。賺多一點錢的再來會修祖墳,更厲害的則在家鄉興學。水頭村正是這種時空背景的代表。 IMG_0071 位於水頭聚落中心的得月樓,是當年前往印尼做生意的黄輝煌在1931年所建。雖然名字取自「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浪漫情懷,卻是具防衛功能的銃樓,因為早期金門飽受海盜的侵擾。 IMG_9874
在金門成立國家公園後,得月樓以及一旁的洋樓群開放參觀。 IMG_0040 仰望得月樓,有種在義大利旅行的錯覺,這樣的建築形式在台灣實屬少見。 IMG_9875 得月樓旁是一排門面細緻的小洋樓。 IMG_0074 IMG_0078 充分表現衣錦還鄉的喜悅。
 IMG_0424
與得月樓互相輝映的,當屬另一頭兩層樓的黃輝煌洋樓。 IMG_0048 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語彙。
 IMG_0044
處處可見華人講求吉利的牆面裝飾。 IMG_0050 去年在新加坡開啓的老瓷磚雷達,終可在金門派上用場。 IMG_0083 IMG_0085
爬上二樓,欣賞有美麗光影的窗景。
 IMG_9885
窗外的視覺焦點依舊是得月樓。
 IMG_0098
我最愛的「門」視角,在這裡也找得到。 IMG_0425
從牆外回望黃輝煌洋樓。 IMG_0108 最讓兩人流連的,該是從門外廢墟望向黃輝煌洋樓的角度。 IMG_0104
有磚牆與樹影當前景,讓人畫性大發啊!
 IMG_0112
水頭建築的精彩,可不只是得月樓而已,走遍金門無人能出其右,難怪當地人流傳著「有水頭富,無水頭厝」這句話。以此當金門古蹟之旅的起點,再適合不過!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追尋台北的聖誕味—MAJI 集食行樂"

標籤:

2/26/2018

金門三翠

IMG_0546 嚷嚷了多年的冬季金門賞鳥之旅,終於在回臺九年半後成行。說來慚愧,身為島國的子民,台灣的離島我只在大學畢業旅行時去過綠島,而JY則到訪過澎湖(恰好也是畢業旅行時)。距離台北只有一小時航程的金門,鳥況好古蹟多,剛好兼顧我倆的興趣,這回總算早早買了機票、租了車與訂了民宿,一放寒假就動身前往金門四日遊。照例,從此行的代表鳥種開始紀錄。 IMG_0547
根據鳥兒的習性,四天的金門行大致說來晨昏安排賞鳥,其餘時間則四處尋古屋。眾多鳥點中,我的最愛該是慈湖一帶。抵達金門的第一天下午,我們將車停在慈堤前的長城橋停車場,靠步行順時針繞慈湖一周探鳥蹤。十分驚豔這裡的環境與鳥況,因此四天中有三天都來此賞鳥(之後詳述)。 IMG_0548 此行的目標鳥種之一,是金門比較容易見到的多種翡翠。當我們來到慈湖東側魚塭區時,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地方是翡翠喜歡出沒的地帶。果然,在第一次嚇飛站在魚塭旁的大型翡翠,只見到一道飛遠的身影後,沒多久就幸運發現一隻凌空定點捕魚中的斑翡翠(新種)! IMG_0195 後來在金門東北角的浦邊海岸,又再度與一對斑翡翠相遇。 IMG_0518 再將鏡頭拉回慈湖東側魚塭區,這裡的翡翠家族除了斑翡翠外,還有白胸翡翠(或稱蒼翡翠)。這一隻雖然有點逆光,卻是我們自2012年在香港首次與牠相遇後的「重逢」。 IMG_0132
翡翠大多怕人,走在魚塭區的步道上總是小心翼翼,怕把釣魚中的牠們驚飛。 IMG_0419 後來在金門東北角的西園鹽場,因為躲在車裡,終於可以近距離好好觀察了牠一番。 IMG_0415 身穿閃亮藍衣的牠們,其實在金門不算太難發現。 IMG_0351
其實來到金門,還希望能遇見冬候鳥黑頭翡翠。但這回走遍各個據說可能有牠們棲息的鳥點都沒好運氣,想來是要我們多來幾次的意思。沒有黑頭翡翠的身影,倒是多次與普通翠鳥打照面。這張勉強矇到的飛行照,是在金沙水庫附近。 IMG_0566 雖然已經是老老老朋友了,有美麗光影時還是很令人陶醉。 IMG_0570
這隻被我們暱稱小翠的,十分固守家園。每天傍晚都在慈湖東側魚塭區同個蘆葦叢捕魚。 IMG_0513
在金門三翠中,牠個性最大方。
 IMG_0516
讓我為牠留下自認很有"photo of the day"的畫面。 IMG_0521 就以小翠令人目眩神迷的美背揭開金門賞鳥行的序幕吧!

與動物相遇手札上一篇“清晨鴨川尋鳥

標籤:

2/23/2018

京都‧意猶未盡

9
京都,千年來身為日升之國的首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即使是我在日本最常到訪的城市,依舊有太多角落還未探索。第一次來的時候是個沒概念的青少年,跟著旅行團蜻蜓點水看了平安神宮與金閣寺,無法體會這座古都哪裡好玩。第二次是留學生時代往返美國時趁機過境一日遊,當時旅行魂剛萌芽,驚豔清水寺、銀閣寺與哲學之道的日式風情。第三次隆冬之旅時間稍充裕,將清水寺到祇園間的坂道、龍安寺、二条城、東西本願寺與伏見稻荷大社納入旅行記憶中。這回初秋的獨行,在雨中將腳步往西、北與南邁出,探訪了三十三間堂、嵐山、鴨川、下鴨神社與宇治。我的京都旅遊地圖,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一點一點緩慢擴展。
 8
雖然書架上關於京都的書已經一堆,回來後還是忍不住添了兩本由小林由枝所繪著的「京都散步:大街小巷遊京都(1)(2)」。跟著在地人的腳步,一同神遊京都的寺廟、街坊與老店。這座古都,真的太適合以散步方式探索啊!也不禁再次想起「京都人の密かな愉しみ(京都人的私房雅趣)」,透過這部類紀錄片介紹其他日本人眼中京都人的執拗,其實只是千年文化薰陶下的產物罷了,十分有意思。因為這些,讓這一陣子京都情緒高漲,過年前差一點又想買機票飛京都了呢!雖然京都之美不在火車站前像根蠟燭般的京都塔,既然最近來都住在它下方,也該為它拍照記錄一下吧!

京都,さようなら。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京都大學的驕傲—CiRA

標籤:

2/22/2018

京都大學的驕傲—CiRA

12 這回會參加京都大學舉辦的會後參訪,主要是衝著到2012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於2010年成立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Center for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iRA))參觀而來。 13
話說在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年代,對於再生醫學的需求與日俱增。然而不像血球、皮膚與腸道這類高再生功能的組織,人體其他重要器官像是心臟與神經,卻無太明顯的自我修復功能。為了突破此困境,山中伸彌自1999年起從一位骨科醫生轉向胚胎幹細胞特徵的研究。胚胎幹細胞之所以成為科學界的注目焦點,在於它能分化產生人體所有種類的細胞。可惜的是,取自胚胎的它有醫療應用的侷限。2006年,山中伸彌將四個原本在胚胎幹細胞中表現的轉錄因子Sox2, Oct4, Klf4和c-Myc轉染至小鼠的纖維母細胞中,將其轉變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特性的細胞,並將之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cell))。之後也成功將成年人類的皮膚細胞以同樣方法轉變成iPS cells。這項發明,可說為前述的侷限帶來曙光,代表有朝一日每個人都可以此方法製造出屬於自己的iPS,並將其分化成因老化或疾病而缺失的細胞來改善健康狀態。因為這劃時代的發現,讓他從研究發表到獲得諾貝爾桂冠的殊榮,只隔短短六年! 10 所以現在位於京大附屬醫院附近的CiRA,可說是iPS研究的殿堂。當我們一群包含日本人在內的東亞學者來到傳說中的CiRA,莫不帶著點朝聖的心情。不過不是什麼大人物的一行人,當然不會指望山中伸彌本人會親自接待,而是派出一個美國口音的西方人來做簡報。他沒有怎麼自我介紹,而是照本宣科地告訴我們CiRA現在的規模,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幾項人體試驗,那高傲的態度其實讓我不太舒服。簡報完,則到研究樓層參觀(禁止攝影)。說老實話,參觀實驗室最無聊了,那些東西自己的機構也有啊!真正的重點,是研究的想法。
 14
比較有紀念性的「景點」,是大廳展示著當年培養出iPS的細胞培養箱。 15 另外讓我很有興趣的,是日文的生物學相關紙牌遊戲。 11
在山中伸彌獲獎後,獲得日本官方研究資金以及民間捐款的挹注,繼續進行iPS的研究。上個月,卻發生了他出來開記者會道歉的新聞。原來一篇由CiRA學者發表在2017年Stem Cell Reports、宣稱可以iPS製造出類似血腦障蔽(blood-brain barrier)組織的文章被發現所有的附圖都造假。雖然山中伸彌並非該文章的共同作者,但自認督導不週的他宣布要辭去CiRA所長一職以示負責。雖然科學界懷疑京大應該不會讓他辭職,隨後他又宣布捐出薪水來彌補該造假論文所花掉的研究經費。看到這則新聞,不禁想起母校前年的論文造假醜聞,在科學界明顯看出有問題的情況下,台大第一時間宣稱論文勘誤中而不願撤稿(前述那一篇日本的有撤),列名共同作者的校長也僅宣布不續任,而非辭職。兩國對於科學倫理重視的程度大不同可見一斑。在寫這篇記錄的此刻,著實感慨不已。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宇治茶漫步

標籤:

2/21/2018

宇治茶漫步

4 來到茶鄉宇治,除了探訪世界遺產的古剎外,不能免俗得走訪與茶有關的老舖新店。 6 相傳茶葉傳入日本是由平安時代的高僧空海以及最澄自中國帶回,並由另一位高僧明惠上人帶來水土適合茶葉栽種的宇治。在JR宇治站附近,有家自1854年屹立至今的老茶行—中村藤吉本店。在一百六十多年前,中村六兵衛在御用茶師星野宗以的門下擔任學徒,其次子藤吉順勢成為茶商。現在的「中村藤吉」已傳入第六代。不禁想起最近很迷的、由NHK製作的類紀錄片「京都人の密かな愉しみ(京都人的私房雅趣)」中所述,日本古都沒有超過兩百年的店家不敢稱老舖,片中由常盤貴子飾演的若女將(小老闆娘之意)可是她家和菓子店第九代傳人呢!
 5
對我來說日本茶道的規矩太多,與其說是品茗,不如說是一場表演。真要喝茶,我還是最愛台灣的文山包種,以及西方的伯爵茶。 1 所以來到中村藤吉沒有想買茶,而是單純欣賞老舖的模樣。 2 也許,下回會去附設的茶屋吃吃點心吧! 7 逛中村藤吉時,發現照片中鶴造型的菓子切。有一點點餐具控傾向的我,決定以它當作此行的紀念。更何況不管在日本或台灣,偶爾會嚐嚐和菓子,有了菓子切就更像一回事了。照片中的日式甜點,是京都名物「生八ッ橋」(一種包餡麻糬)。這也讓我想起日本作家萬城目學所著的奇幻小說「鹿男」,書中守護人間的寶物為「目」(又稱三角),讓主角誤會三角形狀的生八ッ橋就是「目」。 IMG_9832 雖說對日本茶不太有興趣,喜愛柚子味的我還是忍不住在京都車站買了季節限定的柚子茶。回家泡來喝,嗯,只能說味道淡得可以。
 IMG_0100
沒在中村藤吉用餐,而是在宇治川畔發現一家以燕子為店名的蕎麥麵店。 3 點了一份抹茶蕎麥麵配天婦羅(連沾的佐料都有抹茶入味),算是到茶鄉的一個交代。

難得小旅行上一篇“颱風前夕的宇治上神社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