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4

無米樂的故鄉—後壁菁寮村

IMG_0109 前兩次為了追冬候鳥下台南,是大地一片蕭瑟的季節。這回在仲春來到嘉南平原,從高鐵上就能俯瞰大片綠油油的稻田,讓心情不禁激盪起來,讚嘆這才是台灣本色啊! IMG_0114 所以除了賞鳥和探訪八田與一的事蹟外,一定要順道親近這塊母親一般的大地。想起當年在安亞伯一邊喝著手風琴學弟從台灣帶回來的東方美人茶,一邊欣賞描述老農生活的紀錄片「無米樂」。片中老農「有米樂,無米也樂」的樂天知命精神,讓一群異鄉遊子看了簡直要飆淚呀!而「無米樂」的拍攝地點,就在台南後壁菁寮。三遊台南,這回可不要錯過了。 IMG_0380 離開烏山頭水庫後,我們沿著國道三號北上,從白河下交流道後,轉向西行。過了後壁火車站後,轉進鄉間小路,馬上被新綠的稻田圍繞。 IMG_0387 雖然天氣並非典型的南部豔陽天,還是忍不住停車賞景。對於JY和我這兩個天龍國長大的小孩來說,這樣的風景實在太誘人。 IMG_0392 鄉間小路一路通往菁寮村中心,停了車到旅遊中心拿份地圖(是啊,因為「無米樂」一炮而紅的菁寮,現在也有旅遊中心呢!),先到菁寮嫁妝老街北勢街逛逛。這條短短的老街,保有一些漂亮的傳統百年木造老屋。其中,又以建於清乾隆年間的阮家古厝「金德興」藥鋪最令人眼睛一亮。 IMG_0393 查看手邊資料,發現「金德興」的身世頗為傳奇。原本這棟精美的街屋位於嘉義鹿草頂潭,本是當地林姓望族的祖厝。在林家家道中落後,賣與後壁許遷,並於1910年搬遷至後壁菁寮。無奈許家也式微,故再度轉手給阮家。 IMG_0395 現在的「金德興」裡,依舊保有舊時漢藥鋪常見的瓶瓶罐罐和木櫃。踏入鋪中,猶如走進時光隧道般。 IMG_0398 在嫁妝老街上,還有「稻稻來」社區廚房,讓當地長者搭伙共餐。 IMG_0403
在街尾的一條小巷內,有著一座荷蘭古井。根據居民口述,這座井鑿於300多年前的荷蘭時代。現在,井內泉水依舊。只是台北俗的我,試了半天也抓不到舀五公尺深井水的要領。 IMG_0412 回到村中心,轉往墨林村這頭探探。玩台灣,就該往小鎮裡鑽,這些地方有無窮的驚喜。就像來菁寮前,怎知這個位於嘉義與台南交界的小村,有這麼多保存完好的老街屋呢? IMG_0420 街尾的老屋,現為「墨林文物館」,保存阿公阿嬤那一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房屋格局。 IMG_0415 老灶腳(台語廚房之意)。
 IMG_0416
午後的光影,加上牆上掛著的台灣特有三色茄芷袋,讓人誤以為等會阿嬤就會進來生火煮飯。 IMG_5968 菁寮老房子的樑柱似乎喜歡漆成藍色。老屋配上老腳踏車,形成一幅極有味道的畫面。 IMG_0426 當然,重頭戲是前往「無米樂」主角崑濱伯的米店探訪。很可惜這天崑濱伯不在店內,不能跟他聊上兩句,恭賀他在2006年種出的米榮獲冠軍米殊榮。 IMG_0413 跟墨林文物館在同一條街上的,還有「無米樂」主角之一煌明伯的隆泰棉被店。 IMG_0414 在隆泰棉被店隔壁,還有一間簡直像小型鐘錶博物館的瑞榮鐘錶店。走入店中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老時鐘時,瑞祥伯還親切地招呼我們。要我們猜店中兩個不靠電池也不靠發條運轉的時鐘,是怎麼持續運作的呢?其中一個時鐘,竟然來自17世紀的法國,真是太驚人了。這家小店,簡直是座大寶庫呢!

要不是「無米樂」,誰會想到台灣鄉間這麼有意思?有這麼多的驚喜等著旅人來探尋?我開著租來的小車開著田間道路,思索著下一回要探訪哪個小村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愛無國界—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

標籤:

4/29/2014

愛無國界—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

IMG_0349 前一陣子看了棒球電影Kano,才發現當年有不少對這塊土地有深厚感情的日本歷史人物。其中最令人嚮往的,是設計與興建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而烏山頭水庫,就離官田水雉教育園區不遠,那當然要順道來去探訪囉! IMG_0372 位於南台灣的嘉南平原,當年因為缺乏大型灌溉設施,而飽受水量調節不均的問題。在乾旱與洪災時常發生的情況下,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受限,產量也不高。為了改善此一狀況,曾參與桃園大圳設計的八田與一向總督府提出建造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計畫,並於1920年動工。在考察過各國大壩興建方法後,採用半水式土石壩工法,並興建一條長3078公尺的引水隧道自曾文溪取水。在辛苦施工十年後,於1930年順利落成啟用這座當時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同時是亞洲唯一的溼式堤偃水庫。而嘉南大圳的灌溉水道總長達一萬公里,供給十五萬公頃農田用水,不僅解決了嘉南平原長久以來的灌溉問題,也成為全臺、全日本、以及全亞洲第一的水利系統。由於來自曾文溪水的水量有侷限,他還推行「三年輪作給水法」,也就是大圳給水範圍內的農田每五十公頃分為一小區,每區三年內輪流種植水稻、甘蔗與雜糧(用水量前者最多、中者居次、後者最低),讓所有農民都能因此有效利用土地與水資源。從此,嘉南平原產量大增,成了台灣的米倉。 IMG_0371 記得在電影裡有一幕,就是水庫落成後打開水門,水奔流進水圳大家在一旁慶祝的畫面。會想到烏山頭水庫一遊,就是想親眼看看這座送水口。 IMG_0375 進入烏山頭水庫風景區後,往右轉不遠,發現電影裡的畫面就出現在眼前。 IMG_0366 我們甚至還能走到送水口邊繞一圈,遙想當年。 IMG_0376
從水庫流出的水,八十多年來順著水道不斷流向嘉南平原的良田。看著眼前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又想到八田與一的事蹟,就不禁激動不已呢! IMG_0324 在烏山頭水庫風景區的另一頭,還保有八田與一以及其他日本技師當年的住宅,現在則整建為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IMG_0332
旅人可脫了鞋,走進八田當年的家參觀。 IMG_0338 一邊,是八田的辦公室。
 IMG_0335
另一側,則是家人們的起居空間。 IMG_0329
雖然不見得全是當年使用的家具,已盡量讓陳設保有古味。 IMG_0330 根據解說員所述,這套茶具是八田後人捐贈,上面印有八田家的家徽。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八田是石川縣金澤市人。去年,我們曾到過他故鄉而不知呢! IMG_0331
當年的浴室。讓我想到宮崎駿動畫「龍貓」,女主角家裡也有這麼一間。 IMG_0342 在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完工後,八田與一依舊活躍於台灣,繼續參與各地的水利工程,也積極培養本地的水利人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聘任他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受派前往菲律賓調查。搭乘的船隻遭美軍伏擊,八田與一於1941年不幸身亡。遺體火化後,骨灰運回台灣安葬。而他的夫人外代樹,在日本戰敗後不願離開台灣,留下「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的遺書跳入之前的送水口身亡。她的骨灰,與八田與一合葬於烏山頭水庫。他們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八名子女,則全被遣送回日本。 IMG_0346
身為台灣人,我當然不願意被外國人統治。但想到當年日本人對台灣的貢獻,還是感懷不已,更不用說當年因此受惠的嘉南農民。所以在嘉南大圳啟用後,當地人不僅成立了「八田之友」會來感念他的貢獻,還請雕塑家都賀田永馬設計了一尊八田穿著工作服和工作靴,席地沈思的銅像置於水庫大壩旁。這尊銅像,現在依舊看顧著他最愛的烏山頭水庫。

在烏山頭水庫探訪了這幾個與八田與一有關的景點,想著Kano裡的畫面,不禁感嘆百年下來,到底多少人真心愛台灣,多少人只是過客,把這裡當作跳板與滿足私慾的工具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北投午後漫步—北投溫泉博物館"

標籤:

4/28/2014

官田的凌波仙子—水雉

IMG_0066 三年半內三下台南,這座古都似乎成了我們最常探訪的台灣城市。這回趁著演講邀約之便在仲春南下,當然一定要安排官田菱角田之旅,期待能一睹凌波仙子—水雉的風采。 IMG_0045 主要出沒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濕地的水雉科鳥類,全世界共有八種。在台灣,則只有一屬一種的雉尾水雉(Pheasant- tailed Jacana)。更特別的是,牠是這八種水雉鳥中唯一有夏冬羽之別的一種。由於棲地被開發破壞,讓原本遍佈全台的水雉現在只能在台南巴掌溪與曾文溪間的菱角田見到牠們珍貴的身影。這個季節來到官田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有極高機率可以近距離欣賞穿著飄逸繁殖羽的水雉。 IMG_0172 從台南市區上高速公路往東北前進,約半小時就回抵達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進入園區後,來到有賞鳥牆圍繞的三號、五號和六號池畔拿起長鏡頭觀察,很快就發現有不少的水雉正在其間活動。 IMG_0244 偶爾出現的飛行身影,夢幻極了! IMG_0199 這三座池子有牠們喜愛的浮葉植物,像是芡實、菱角和四季觀音蓮等。 IMG_0183 有著一雙大腳的水雉,可輕鬆漫步葉片上,而贏得「葉行者」的美名。 IMG_0076 這隻公鳥是最靠近賞鳥牆的一隻。 IMG_0092
白臉、黑頭身、黃後頸,加上長尾,非常優雅。 IMG_0202 這個角度可以清楚觀察到已經完全呈現金黃的後頸。 IMG_0139
來張正面角度照。 IMG_0145 水雉的母鳥比公鳥大,交配後孵蛋與育幼的工作由超級奶爸負責,母鳥則另謀新歡。 IMG_0249 水雉與四季觀音蓮。 IMG_0185 觀察水雉的過程中,還驚喜地發現一隻正在孵蛋的高蹺鴴。本來屬於冬候鳥的高蹺鴴,似乎有的決定不走了。 IMG_0228 池鷺也已換上夏羽。不知牠是過境鳥,還是也決定以官田為家了? IMG_0012 飛行的身影。
 IMG_0013
天使之翼。 IMG_0276 在園區外,注意到一小群在空中高速飛行的鳥影。仔細一看,是夏候鳥燕鴴耶! IMG_0312
有時,會在路旁翻過土的旱田中停歇。 IMG_0316 不算太怕人的牠,讓我可以悄悄靠近觀察,發現牠也已換上夏羽。 IMG_0318
驚喜連連的官田,還有同在旱田中的金斑鴴。牠們也換上夏羽,應該隨時都會北返了吧!

非常精彩的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喜愛賞鳥的朋友如果來到台南可千萬不要錯過哩!

與動物相遇手札上一篇“保護台灣野生動物,其餘免談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