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09

似乎該回應一下,才能往前走

關於最近發生在這裡的事,我一直在思索該如何(或不該如何)做。說老實話,我真的很生氣(也許有人會說對這種事生氣不值得,我應該把時間投注在更有意義的事上面。但難道我連生氣的權力都要被剝奪嗎?)。千頭萬緒,該從何說起呢?

那就從大一點的事說起好了。今年即將過完,而JY與我回到故鄉也將滿一年半。說真的,我們並沒有漸入佳境的感覺,反而是對未來感到悲觀。常有人問,是否後悔這樣的(回台灣)選擇?這是一個一言難盡的問題。對JY與我來說,回台灣並非是這裡比美國好,或是在美國混不下去,而是單純因為這裡才是我們的家。變成美國人,就跟變成中國人沒什麼兩樣,那都是拋棄自己的identity。當你體驗過一個現代文明國家的社會後,會希望自己的國家也在往那個方向進步。但九年過去了,台灣的進步是這麼的少。全國上下視法律為無物的人是這麼的多;美好的事物不被重視和維持,反而是逐漸在流失。我見不到政府試圖引領國家往好的方向去,反而是走回頭路。環境令人感到憂心與灰心,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卻感覺像個外星人。所以,這不是後不後悔的問題,而是深沈的失落。

所以,我把生活中好的、壞的、喜歡的和討厭的事情,都抒發在這個園地裡。憑良心講,這裡有的都是理性與感性的生活紀錄。偶爾出現的時事評論,都是忍耐不住後、經過邏輯思考後的感想。有謾罵嗎?頂多是諷刺和點出問題而已吧!怎麼會變成被人說成是立場偏頗或是被攻擊是活該呢?好,就算是因為這些極少數文章而被網軍盯上,我也認了。但連無關政治的文章,只因裡面出現”台灣”和”國家”字眼,就沒來由被痛扁一頓,甚至還扯出扁家,實在是太莫名其妙了。這真的不會太瘋狂嗎?要吵,也該去可以讓你們發揮的舞台吵啊!這裡是搞錯對象了吧!不然,就是扯一些我喜歡妳的某某文章,但不喜歡妳寫時事評論之類的話。奇怪了,又不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還要我為你們改變?

“幾年前因颱風逃出動物園的外來種埃及聖鹮,似乎頗愛台灣。””愛台灣”三字在這裡,是一種文學性的metaphor好嗎!難道要我寫成”幾年前因颱風逃出動物園的外來種埃及聖鹮,因為適應台灣環境,所以決定成為中華民國國民,而定居台灣島上” 嗎?這樣還能看嗎?覺得看到”愛台灣”就下意識作噁的人,請不要太超過好嗎?

“我們,以這樣的惡劣環境迎接每年冬天的訪客。讓JY與我不得不感嘆,台灣真是一個落後國家啊!”本來以為,這句話真要引起爭議,會是”落後國家”的部分。沒想到有人竟然也可以連想到統獨。我只能感嘆,有些人真是太敏感。對我來說,中華民國與台灣,就像是學名和俗名罷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引起的混淆,不是我造成的好嗎?要吵,應該是跟兩岸政府吵吧!既然我國護照上有台灣字眼,而非金門(何況,這個島我們政府還沒劃進領海呢!),或是台澎金馬綠島蘭嶼,我要以台灣稱呼她也無可厚非吧!我要怎麼稱呼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需要外界關心嗎?

朋友說,為何不直接刪去留言,或是開啟留言審查功能。JY也勸我,寫部落格必須當成是發行一份免錢的報紙,任何留言只能概括承受。只能怪我太過理想性。既然這是一個公開的園地,我們又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我對人是有美好幻想的,認為大家留言會有禮貌,且針對文章重點來誠心討論,是可以理性對話的,而不想來思想審查那一套。經過這一次之後,我的理想直接破滅。

這一次的生氣,和落話說不寫了,並非狼來了,或是不在乎或懲罰喜愛這個園地的朋友們。只因為每隔一陣子出現的剽竊與不理性留言,讓我覺得很累很灰心,真的是信心動搖了(算是讓他們得逞了)。即使今天打起精神寫這篇,心裡的疙瘩還是在。不是好脾氣又會鑽牛角尖的我,真的是需要正面能量的。在此對留言聲援與鼓勵的朋友們,說聲真的謝謝你們!因為有你們,讓我決定再給這裡一個機會。

12/29/2009

知識互斥性?

朋友們都勸我不要浪費時間在那些來鬧的人身上。只是看到他們的言論,讓我想起兩年前所寫的這篇舊文。把留言中的地名或國名套進這篇文章(愛一個"地方"就代表不愛另一個"地方"?),看來也恰到好處。


台灣的名人、學者和媒體喜歡發表一些有A就沒有B的言論已經不是新聞了,這些三天兩頭就在大眾媒體上強力放送的言論,以憂國憂民的包裝呈現,不斷灌輸台灣人民我們的XX政策大有問題的觀念。Just to give the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也許他們說的有幾分正確,但真實的情況到底為何呢?

前一陣子在聯合報讀到一則名叫“只知番薯 不知世界“的新聞。說台灣的某大學大傳所所長指出“地理知識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台灣只以教育學生了解台灣為滿足,“把台灣地圖橫著放、轉90度看、放大,或是把台灣變成海豚、番薯、鯨魚等,就很高興了“,沒有從小灌輸全球化,將來如何與他國競爭?

這樣的言論不陌生吧!其論述的邏輯是,只要多教一點台灣史地,外國史地的部份(我看他們心裡想的應該是中國史地吧!)就會大幅減少。而不通曉世界地理云云(像是不知道亞美尼亞在哪裡之類的例子),就是不全球化,就是國際競爭力低。實在很好奇,地理常識什麼時候變成國際競爭力的指標了?這些大傳系或心理系的教授們,有確實的數據輔助他們的論點嗎?頂著教授的光環就可以沒事找記者來大發特論嗎?我不知道現在台灣中小學地理教育中,台灣與外國地理教學的比重到底為多少?以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台灣的部份根本就是不成比例的低。如果問我這輩的人,要他以逆時鐘方式從台北縣開始把台灣所有的縣依照地理順序說出來,不知答對的比例有多高?但要我們回答中國某一個省到另一個省有哪一條鐵路相連,起訖城市為何,沿途經過哪些省,這些省的礦產有哪些,可能又答得頭頭是道。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批評,連自己國家地理都搞不清楚的人,是一種沒有競爭力的表現?來到美國後,發現美國這個很有競爭力的大國,其高中以前的史地教育,是只教美國而已的。事事以美國當指標的學者們,如何解釋這點?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詩人余光中批評台灣高中國文教學比重將文言文比例從六成五降為四成五,並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他認為在全球化(學英文)和本土化(學母語)雙重夾擊之下,國語的存在“岌岌可危“。他並指出,方言若能提升到文學層次固然很好,但能使用方言溝通的人比較少,魯迅、沈從文等中國作家也從未以方言寫作。

其論述邏輯,又是和上面史地教學爭議如出一轍。就是多學白話文,就會不懂文言文,不懂文言文,就是國語程度差。再回到我當學生的時代,當時是獨尊國語的環境,不要說電視上幾乎見不到方言節目,連在學校說方言都會被罰錢。國文課本打開,幾乎全是平常不會用到和說到的古文課文,而且都得背起來,弄得我將國文視為最討厭的科目(歷史第二名厭惡)。如果是文學意境優美的古詩詞也罷,每學期第一課都是孫文或是蔣介石在某某場合的演講稿。這種教學法,可不可以請這些大作家、大詩人告訴我,這些“文章“如何可以提升我的國文程度或是文學素養?如果多學古文真的會讓我的國文程度和文學素養提升,為何我的文筆還是這麼爛,無法下筆成章?更何況,余光中認為“能使用方言溝通的人比較少“,不就是這種教學背景下的產物嗎?他以魯迅、沈從文等中國作家也從未以方言寫作當例子,我很想問他那其他以方言創作的都不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嗎?

不過,今天不是要來探討本國史地和外國史地,或是白話文與古文教學比重的,而是要談談知識互斥性這個謬誤。為什麼某些學者、政客和記者,認為本土教學多一點,白話文多學一點,就會影響到國際觀和國文程度呢?這兩者真的無法並存嗎?以人的認知能力來說,學習相關知識用到的大腦部位是類似的。學會一種知識,會讓人更容易學習相關的科目。而不是如他們所想的,我們的大腦就如空間有限的電腦硬碟。裝了A知識,就容不下B。如果白話文學得好,底子扎實,學古文也就如魚得水。從學習本國史地當作基礎,由此當架構去學習外國史地,應該也更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就如同學好數學是鑽研物理、化學的基礎;了解了化學分子如何作用,就更能夠研究生物的奧祕。

很有趣的一點,是大家老愛拿全球化來當理由。在第一個例子中,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力是好事,所以應該多教外國史地,少講一些“蕃薯“的種種。第二個例子中,全球化變成是威脅中文存亡的因子了,所以應該加重文言文教學。怎麼對全球化的態度不一致呢?箇中玄機,就不言可喻了。

再拿第三個例子來看。最近常常看到政客和媒體大加踏伐一些國家正常化的政策,其最大的理由,都是國家經濟力降低、大家荷包吃緊(只差沒說出口什麼現在台灣民不聊生之類的話),政府應該將力氣放在拼經濟上才對。我沒住在台灣,也沒有緊盯現在執政黨的所有施政,所以也許接下來討論的東西純屬臆測,但是我覺得這又是一個落入XX互斥性謬誤的例子。一個有做事的政府,應該同時要兼顧國家內外大小事。內政、外交、民生、經濟和國防都要認真注意才對。並沒有所謂拼了外交,內政就不管這回事。或是推動國家正常化,民生經濟就不顧。所有的政策,應該都是獨立事件,各有部門和人力管轄。怎麼會像媒體所呈現的,拼命做A,B都爛掉了這回事呢?A與B就是沒有並存的時候嗎?

以上三件事,都犯了知識(政策)互斥的謬誤。與台灣媒體一貫的報導方式,不斷教育民眾以這種XX互斥的有色眼鏡來解讀事情。將事情底層的掀開來看,可以發現其實這三件事基本上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一群對本土化或國家正常化十分沒有安全感的人,希望靠他們的地位,去阻止這樣的政策,不管理由合不合邏輯。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也知道每件事不同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無法認同沒有邏輯又講話大聲的論述方法。每當看到這類A與B互斥的理由一再出現,就不得不生氣。下次再遇到這種事,請以更好的理由說服大家吧!

PS. 這篇文章是那天在聖璜島騎腳踏車環島的時候想到的。想這種令人生氣的事,難怪會越騎越沒力啊!

生活隨想上一篇“ 亞美尼亞與十八分(下)

標籤:

12/28/2009

是寫心酸的嗎?

很無力,很灰心。認真寫照的園地沒人祝福新年、聖誕快樂就算了,還老招來莫名其妙的攻擊。幹嘛這麼自討沒趣?如果是針對文章重點發言就算了,連不是政治文也來鬧?我又不姓陳,好嗎?真的該認真考慮收山了。不用被罵也不用擔心文章照片被剽竊,也許這樣我還能過得輕鬆自在一點。這樣你們高興了吧!

補記:
其實我灰心並非因為網路上或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如果真對這樣的事生氣,我也不需在這裡冠冕堂皇寫東西了。我的無力,是因為這些人並非針對文章內容留言。那是一篇關於生態和環保的文章啊!哪裡關係統獨了?感覺起來,就是我們的社會上有一群人,他們逢台灣就看不順眼,逢綠就打。連只是生態文章,只是出現台灣的字眼,就踩到他們的神經。如果我還要繼續寫,是否以後生態文章都要加註:內有台灣字眼,非喜勿入?如果今天我是針對上個星期的江陳會寫文章議論,那要上門踢館我就奉陪。但明明不是這樣的文章跟愛台灣也沒關係,還來模糊焦點,就讓人灰心。不愛看我的文章,不來就是了,為何老是要干涉我什麼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這真的太可怕了!難道我有在這裡發表別人不准談統一,不准自認是哪國人的言論嗎?我知道有許多喜愛這個地方的朋友在默默支持,真的很謝謝你們。然而,華人的社會總是少鼓勵,多批評。當鼓勵或誠心討論難見時,沒事出現的鬧場言論,就很容易放大了。長久下來,真的讓我懷疑自己起來,在故鄉知音難尋,甚至像個外星人般,這麼難正確傳達心裡的感受來讓人看懂?留言要切題、要有禮貌這麼簡單的道理也不懂?

我覺得今天就像是走在路上,沒來由被惡少攔路圍毆一樣。真的是莫名其妙!

不過一件事是說對了,中華民國的教育的確是失敗的,因為我沒被洗腦成功。

12/27/2009

鳥。單車。社子島

IMG_0050
這一陣子的週末,不是在忙就是天氣不好,沒去野外透透氣,簡直要悶壞了。雖然今天天氣還是很差,但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活動活動筋骨。那就騎車去離家近的社子島兜一圈吧,運動兼賞鳥。
IMG_0032
位於淡水、基隆兩河交會處的社子島,可以說是台北最後的"鄉下"。先不管此地開發壓力箭在弦上,騎車繞它一周倒是蠻舒暢的。一邊騎車一邊與野鳥打招呼,尤其令人感到愉快。

這個季節台北可以遇見最大的鳥,該是蒼鷺了吧!見到仙風道骨般的蒼鷺,讓我們想念起西雅圖溼地裡的大藍鷺。
IMG_0024
牠們飛翔的姿態,不管是北美版的還是東亞版的,都是那麼優雅。
IMG_0026
這傢伙,飛去跟埃及聖鹮湊熱鬧。
IMG_0034
JY與我,鑽進芒草與鬼針草叢,想以草叢做掩護來張牠倆的大頭照。但台灣的野鳥都太怕人了,大鳥們一前一後飛走。
IMG_0046
只好繼續逆時鐘繞島,來到淡水河這一側。對岸的三重,瘋狂地蓋高樓。這些鋼筋水泥怪獸,只會讓台北更加醜陋。
IMG_0073
不過,幾年前因颱風逃出動物園的外來種埃及聖鹮,似乎頗愛台灣。
IMG_0075
整個淡水河一帶溼地,恐怕已經有上百隻的族群了。
IMG_0076
管它溼地惡臭,滿是死魚甚至腫脹的狗或豬屍體,聖鹮們已成為台灣的新住民。
IMG_0054
IMG_0044
在社子島可以近距離觀察牠們那如鐮刀般的大嘴。
IMG_0078
溼地裡,仔細看還可以發現鷸鴴科的冬候鳥。但距離太遠,不太容易辨認鳥種。
IMG_0095
這隻與蒼鷺和大白鷺混在一起的,據現場有單筒的鳥友說是青足鷸。
IMG_0086
在淡水河這一側,還遇上了一大群在岸邊排排站的小水鴨。一隻一隻直線排列,真是有趣的畫面。
IMG_0089
偶爾一隻大白鷺路過,簡直像是老師對著一群正縮著脖子睡覺的學生訓話:我教的東西有沒有聽懂?怎麼全都在睡覺!
IMG_0101
這一帶,有紅樹林的分布。
IMG_0100
一群夜鷺在此聚集,是在為明年初的繁殖季做準備嗎?
DSCN2116
繞完社子島後,我們繼續沿基隆河而上。在這裡,發現一片綠色沼澤。
IMG_0115
河水還是很臭,岸邊還是有許多死魚,但蒼鷺、聖鹮與夜鷺沒得選,還是得在此地過生活。
IMG_0121
我們,以這樣的惡劣環境迎接每年冬天的訪客。讓JY與我不得不感嘆,台灣真是一個落後國家啊!
IMG_0112
孤獨的鷸鴴科鳥類,
IMG_0120
與孤獨的小水鴨,是否也在望河興嘆?
IMG_0039
這一路上,也與鶺鴒、
IMG_0082
喜鵲、
IMG_0128
和伯勞相遇。
IMG_0129
DSCN2122
到了基隆河與雙溪交會口,溪水的顏色竟然呈現詭異的藍綠色。一身潔白的中白鷺,只能以禪意來面對。
IMG_0132
為什麼,美麗的魚狗必須生存在這樣的環境裡?
DSCN2098
今天這一路,發現政府正在把之前做好的單車道挖掉,改建一條更寬的。改建在哪裡呢?那就在自然的荒地上好了。原本的溼地也來挖一挖,"製造"一個人工的池塘和看起來像是賞鳥亭的建物。我真的不懂,為何不能讓自然保持自然呢?政府宣稱今年的淡水河是歷年來最乾淨,但為何動物屍體遍佈?惡臭依舊?唉,只能套一句吾友Rebecca的造句法:若是有一天台灣人可以好好的對待溼地的話,那我們就可以稱為是先進"國家"了!

與動物相遇手札上一篇“群鳥飛翔—2009冬候鳥季開鑼

標籤:

12/24/2009

2009 Taffy B&B的聖誕角落

DSCN2039
請容許我營造一個忙碌生活裡的想像,再來一篇今年家裡的聖誕角落篇吧!

回台灣後,一直很想念北美的鳥。並非那裡的水鳥種類特別,而是可以靠得很近觀察。其中真的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Common Loon。台灣沒有這種鳥,當我們在三義丫箱寶看到這隻巨大又畫工精細的Common Loon時,心情可是激動不已。帶回家後,每天讚美、欣賞,只差沒抱著睡覺而已。聖誕將至,索性把上回做的山歸來花圈掛在牠的脖子上,聖誕味就這麼襯托出來了。
IMG_0023
IMG_0025
當然,關在櫥櫃裡一年的德國木製聖誕裝飾,也要找一批出來透氣。
IMG_0034
畢竟還是木製品的愛好者,今年找來一棵本應是掛項鍊的木頭"聖誕樹",將去年加入我們聖誕收藏的捷克小人黏在樹上,變成一棵聖誕老人樹。也算是DIY吧!
IMG_0039
今年新的戰利品,是這個很有質感的吹煙樵夫。
IMG_0035
它的木頭紋路很漂亮,背後背的是真的樹枝,讓我一眼就喜歡上。
IMG_0055
另外,是早在安亞伯時就收藏的音樂盒。它跟今年剛修好的小熊家族音樂盒是同系列的作品,卻一直忘記記錄它。當年會買它,是為了上面有我們愛的手風琴和喝牛奶的小貓。這個音樂盒,很難得的是沒有地方壞掉,所以不用傷腦筋來修復。

在這個不太冷的聖誕夜裡,以它們來祝福大家聖誕快樂吧!

我的德國收藏上一篇“手作。聖誕

標籤:

12/22/2009

圓。緣

DSCN2035
今天是冬至,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一天。明天之後,白晝又會慢慢增長,想到這就讓人充滿希望。以前家裡開米店,阿嬤還在的時候,這一天總會招呼一家老小來搓湯圓。今天中午還在噗浪上嚷嚷說想吃湯圓,晚上回家的時候書包就沈甸甸的,裝著一大塊糯米團呢!感謝多年的網友、學長,後來還發現是鄰居的纖毛蟲,遊子歸鄉就帶著他阿嬤的愛心來我實驗室拜訪,實現了我想吃湯圓的心願。
DSCN2038
晚餐後,與JY一起搓了一盤,再加入酒釀煮了碗熱騰騰的湯圓。在這黑夜裡,帶來無限的溫暖與感動。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台北糕點Cafe系列—Smith & Hsu Tea House

標籤:

台北糕點Cafe系列—Smith & Hsu Tea House

DSCN1986
天氣終於放晴,與博士班老闆的一篇paper在今天投出去(是的,拖真久),如果國科會計畫也在這週送出,就可以稍微喘口氣了。那就來篇輕鬆一點的文章吧!

上個月,發現對街一家閒置一陣的店家在重新裝潢。驚喜地發現即將營業的告示,是台北一家以英式酥餅(scone)聞名的茶屋Smith & Hsu Tea House!跟家裡小貓有新鮮事就得去探探的個性一樣,上週拖著JY一起去喝茶。
DSCN1959
既然店名擺明是茶屋來著,當然是以浩浩蕩蕩的聞香瓶陣容來迎客。
DSCN1961
六十多種的紅茶、綠茶、果茶和花草茶,裝在小小的玻璃瓶裡。
DSCN1963
客人可以聞了後,再決定要喝哪一款。
DSCN2005
照例,每到新的一家茶屋,我都是點薰有佛手柑香氣的伯爵茶為首選。Smith & Hsu的伯爵茶有三種,我點的是還混有柑橘香氣的那種。JY,則是點了一味果茶。喝起來都蠻順口的。
DSCN2019
Smith & Hsu的店內不准攝影,但可以拍餐桌上的東西。這家店的風格是走極簡路線,店內裝潢並不特別,所以我也不覺得遺憾。雖然我並非極簡風餐具的愛好者,Smith & Hsu設計的白色餐具看起來還蠻順眼的。
DSCN1968
我喝紅茶習慣不加糖,但糖罐裡的二色方糖讓我想起小時候老想偷方糖吃的歲月。
DSCN2009
這家店的金屬餐具也是自己的品牌,同樣走現代極簡路線。
DSCN2010
每次看到有洞的餐具,我都愛拍”以管窺天”的照片。
DSCN1976
等了一會,期待已久的scone配奶油和自己選擇的果醬放在特製木塊上送上桌。那支抹刀很好用,雖然看起來十分厚實純樸。
DSCN1981
果然網路上的好評不是蓋的,這家的scone真的很好吃。但到目前為止JY與我最愛的scone,還是安亞伯Zanzibar的(可惜已在今年七月歇業)。
DSCN1974
為了填飽肚子,我們另外還點了芒果奶油起士燻雞三明治。
DSCN1994
雖然店內不准拍照,但光是在餐桌上練習拍餐具也是玩得不亦樂乎。覺得JY頗具商業攝影的天分,這張就深得我心。我想,如果不當科學家,JY應該很適合走創意路線的工作。

很高興家附近多了這間店(雖然價格有點高)。天母,會不會慢慢恢復往日的有趣呢?

台灣旅行手札上一篇“在冷冷的冬夜裡

標籤: